百色市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度市本级预算执行和
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2024年8月28日在百色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
市审计局局长 农斌
市人大常委会: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报告2023年度百色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请审议。
按照市委、市人民政府决策部署,市审计局依法审计了2023年度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表明: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全面实施高质量发展十大提升行动,着力壮大“五个经济”、狠抓“五件大事”,有力有效推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发展总体良好。
一、市本级财政管理审计情况
2023年,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64.47亿元、支出153.81亿元;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收入87.32亿元、支出84.37亿元;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收入3.8亿元、支出3.74亿元;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65.17亿元、支出57.93亿元,年末滚存结余78.09亿元。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一)预算编制不够完整。上级提前下达百色市的2023年自然资源领域资金4227.96万元未编入本级年初预算。
(二)转移支付管理较为薄弱。42项上级下达专项资金未在规定时间内下达部门及县(市、区),涉及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等,金额合计7.18亿元,最长延迟173天。
(三)预算执行管控不严。一是部分资金使用进度缓慢。二是超范围使用工业振兴资金。三是应退未退“应检尽检”人员核酸检测费。
(四)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管理不到位。一是政府专项债券资金使用进度慢。二是政府专项债券资金使用不规范,被用于非资本性支出;三是政府专项债券项目未实现预期收入。
二、市本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2023年,运用大数据审计方法对87家市本级一级预算单位及其所属单位实现全覆盖审计。重点审计了各预算单位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预决算草案编制、预算执行、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情况,审计结果表明,市本级各部门认真执行预算法及有关财经制度,预算管理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一)部门决算编制工作不扎实。2家单位的项目资金在往来账核算收支,与实际收支不相符,造成部门决算数据不准确,涉及金额361.88万元。
(二)落实部门预算执行工作不到位。一是5家单位超预算、无预算、挤占专项资金;二是3家单位未及时清理单位账户结余资金;三是7家单位未及时上缴应缴财政款。四是1家单位因公出国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未向财政部门申请年中预算追加,而是自行使用专项资金列支出国费用。
(三)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一是专项资金使用进度慢,资金使用效率不高。5个单位获得自治区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补助资金9776.79万元,截至2024年4月底,支出5054.48万元,支出进度51.70%,已完工项目3个,完工率21.43%;资金指标批复不及时,1家单位推进项目进展慢,导致2021-2023年林草资源资金至2023年末仍结余1930.71万元;1家单位收到2个项目专项补助资金1684万元,项目进度缓慢,至2024年4月,2个项目累计支出405.18万元,支出率仅24.06%。二是农业政策性保险资金未足额拨付到位,涉及金额201.75万元;三是扩大范围使用专项资金。3家单位扩大范围使用专项资金55.33万元。
(四)市属国有企业未及时上缴财政款及缴纳社会保险费。一是1家企业未及时上缴财政代收污水处理费799.41万元;二是1家企业欠缴社会保险。
三、重大项目和重点民生资金审计情况
重点审计了重大公共工程项目地质勘察实施情况、工业园区C区项目竣工决算情况,以及医保基金、乡村振兴、涉企收费和财政奖补等3项民生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一)重大公共工程项目地质勘察审计情况。重点抽查了3家单位(公司)20个重大项目地质勘察实施情况,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勘察服务招投标及合同管理不规范。1个项目开标审核不严,中标公司违规中标勘察服务;2个项目勘察服务先实施后补招投标程序,存在虚假招标现象;1个项目未经审批擅自改变勘察服务发包形式,中标候选人公示期未满即提前确定中标人且未按投标文件及合同约定投入技术人员。二是勘察服务实施管理不到位。有的勘察工作和档案管理混乱,如7个项目未经批复提前实施勘察,17个项目详细勘察报告无审查机构审查意见,7个项目勘察成果文件不完善;有的项目勘察实施管理不到位,如1个项目勘察预算编制不合理,增加项目建设成本35.81万元;5个项目未以满足勘察规范基本需求为原则,超规范基本需求实施钻孔,涉及勘察服务费313.09万元;有的项目勘察资金使用效益差,如1个项目不符合规划重新勘察,损失浪费15.62万元;1个项目多付工程勘察服务费17.03万元。
(二)工业园区C区项目竣工决算情况。对1个园区小微企业创业基地项目(标准厂房部分)C区项目进行竣工决算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前期工作不充分,项目因重新规划设计导致原已投入的设计费208.44万元损失浪费;二是项目未经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即施工;三是高价采购项目方案设计造成超标准支出496.99万元,其中C区超标准支出102.28万元;四是C区项目竣工结算存在工程量计算错误、套错定额、重复计算等问题,导致多计工程价款136.47万元。
(三)公立医院财务收支和医保基金审计情况。组织实施了1家公立医院2023年度财务收支和医保基金使用情况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擅自决策、未经主管部门审批、以融资租赁方式与外地机构开展医疗项目合作造成经济损失1018.75万元;二是违规收费26.88万元,其中涉及医保基金15.92万元;三是医院资产负债率高;四是应付账款账龄呈逐年增长趋势,平均账龄由2021年的597天拉长至2023年的843天;五是医院信息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存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登录账号存在无口令、弱口令等问题。
(四)乡村振兴审计情况。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中“要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确保资产继续发挥作用”的意见要求,根据自治区审计厅的统一部署,结合工作实际,对1个县(区)实施扶贫项目资产管理情况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扶贫项目资产登记入账管理不规范。7个项目资产重复登记造成虚增资产760.37万元,5个扶贫项目资产未正确归类,16个项目未纳入扶贫项目资产台账管理,137个项目资产账实不相符,418个扶贫项目资产未纳入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2个扶贫项目资产未按规定办理确权登记及移交手续,7个扶贫项目资产移交金额与资产原值不一致;二是资产运营管护不到位。5个委托经营项目拖欠村集体收益金2532.53万元,1个项目未签订委托运营协议,委托经营主体未及时分配收益金82.80万元,1个委托项目经营主体未归还本金100万元,6个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运营效益不佳,3个项目资产闲置,1个项目未及时处置,1个项目管护职责不清造成资产损失浪费47.92万元。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老乡家园未经消防验收即投入使用、小区道路损坏,影响安置居民生活安全。59条农村道路损毁未及时安排维修,影响当地群众出行安全。1座桥梁长期停工,超工期5年未竣工,已支出财政资金未发挥效益;三是个别已移交资产收益未下沉至村集体,部分扶贫项目未完成竣工价款结算,已竣工项目拖欠工程款503.90万元。
(五)涉企收费和财政奖补资金审计情况。对市本级13个涉企收费项目和财政奖补企业情况进行审计,2021年—2023年6月涉企收费项目累计收入1.30亿元,财政奖补资金4.29亿元。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存在加重企业负担的情况,如1家单位向申报企业收取城市道路挖掘费后,仍由申报企业进行修复工作;2家单位作为主管部门未能明确红线外供电供水接入工程费用分担机制,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二是行政审批行为不当,1家单位未尽职调查地块权属,审批同意将57万方的建筑垃圾(弃土)倾倒在政府收储地块上。三是产业扶持政策未能有效落实,2家单位未及时兑现招商项目扶持资金700万元。四是未及时拨付、兑现涉企财政奖补资金。五是中小工业企业信贷引导资金闲置长达66个月,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四、国有资产管理审计情况
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要求,在部门预算执行、专项审计、经济责任等审计项目中,持续关注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
(一)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审计情况。结合部门预算执行、经济责任等审计,重点关注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审计情况。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1.固定资产数据反映不完整。7家单位处置固定资产未进行账务处理,未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中及时减出报废、无偿调拨或对外捐赠的资产,涉及金额282.56万元;7家单位未及时在资产管理系统完整录入相关资产信息,涉及资产合计13.44亿元;1家单位固定资产未登记入账,涉及金额163.15万元;1家单位在建工程未及时结转固定资产,涉及金额321.69万元。
2.固定资产未编入决算报表。3家单位固定资产189.51万元未编入决算报表。
3.资产管理不严格。1家单位虚增无形资产20.56万元;5家单位未计提无形资产摊销费用,涉及资产原值8358.28万元;1家单位3个建成项目及部分科研设备长期闲置无法发挥投资效益。
4.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1家单位项目控制价询价不规范造成询价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依据不够充分,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在采购中违规设置前置条件。
(二)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情况。对生态环境保护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1.大气污染防治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结存金额大。截至2023年12月底,百色市本级结存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2053.52万元,其中结存一年以上1325.52万元。
2.扩大范围使用生态环境保护办公经费、污染防治攻坚战业务经费43.69万元。
3.部分政府采购项目不规范。一是政府采购管理不严,存在业主评委不正确履行职责的情况;二是竞争性磋商评审办法设置不合理,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或排斥潜在供应商。
(三)国有企业资产审计情况
1.对外投资存在损失风险。1家企业未经批准或核准,尽职调查不充分,投资4个项目存在潜在损失。
2.违规对外出借资金存在损失风险。1家企业未经批准或核准,对外出借资金存在损失风险。
3.违规对外担保存在代偿风险。1家企业未经市国资委核准,未经集体决策,超持股比例为其参股子公司融资提供全额担保,存在代偿风险。
4.企业重大事项未按规定报批。1家企业未经市国资委核准,以预付电费、借款形式超股比对所投资企业提供财务资助。1家企业重大融资事项未报经市国资核准,涉及5000万元以上的融资21笔。
5.应收账款追收不力。2家企业未能及时清理催收应收款项; 1家企业应收未收国有资产出租收入1575.47万元;1家企业未能及时催收用水单位和个人拖欠的水费1502.75万元。
6.违规支付费用。1家企业存在无依据支付勘察设计费、超发企业负责人及职工薪酬等问题。1家企业预付项目工程款2600万元,施工方超3年未进场施工。1家企业存在超审定价款支付项目进度款、缺乏依据支付项目进度、多付工程款等问题。1家企业存在超进度拨付项目工程款、无依据支付融资服务费等问题。
7.招投标管理不规范。1家企业31个工程建设项目未进入百色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开招投标;5个项目指定承包方后补招投标材料;3项工程项目物资采购通过不编制预算等方式规避公开招标。1家企业4个工程项目招标过程中存在设置条件排斥投标人、未按中标结果确定中标人等问题。
8.拖欠账款。1家企业及其部分子公司10个项目存在拖欠工程款、设计及监理费等问题。
9.监理费支付条款约定不合理,延期或停工项目存在成本增加风险。2家企业实施6个建设项目的监理合同均约定非监理人原因造成的超工期施工,超工期期间业主需按天数另行向监理人支付延期费用,无延期服务费上限约定。截至2023年7月底,该6个项目由于资金筹集不到位等原因已延期80天至540天不等,部分项目已停工,涉及的2家企业未及时提出协商或补签合同等应对措施以减除或降低延期费用,根据合同约定产生大额监理延期费用,增加项目建设成本,存在信用风险和债务风险。
10.资产管理不规范。1家企业实施的“大美右江”项目喷泉水幕投影机等重要设备存在监管漏洞和遗失风险;1家企业预付供应商设备款62.36万元,该批设备超过3年仍未交付。
五、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
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市审计局已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对一些具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和制度漏洞,及时提出意见建议。2023年7月以来共向市委、市政府报送审计要情、专题报告等9份,多次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的批示。向纪委监委及有关部门移送违纪违法问题线索7起,移送事项主要集中在企业领导人员不正确履行职责,滥用职权致使国有资产损失等。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审计整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建立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的意见》,及时研究部署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压实各方整改责任。市审计局与有关主管部门建立贯通协同机制,推动纠正问题的同时,促进相关行业领域举一反三,标本兼治。截至2024年6月,上一审计年度报送的《2022年度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反映的179个问题中,需立行立改的86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整改率100 %;需分阶段整改的60个问题,已整改到位26个;需持续整改的33个问题,已整改到位16个,制定完善制度32项。
六、审计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促进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一是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做好财政预算收支平衡工作,严控一般性支出标准,保障“三保”支出需求,切实提高财政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二是进一步强化预算执行刚性约束,加大对结转结余资金清理、整合力度,督促预算执行率低的项目单位推进项目进度,加快资金支付,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三是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完善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压实部门预算执行和科学理财的主体责任,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建立健全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二)进一步加大债务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一是持续强化严口径债务监管,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加强项目管理,把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嵌入项目决策和立项管理流程,从源头上防止“半拉子”项目和烂尾工程;二是压实地方党委政府责任,建立偿债备付金和后评估制度,严防挤占挪用,建立财力长效保障机制,强化市县保障和债务付息等刚性支出能力,同时加大“支出挂账”清理消化力度,科学调度国库资金,确保财政库款安全。
(三)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惠民政策有效落地。一是进一步加强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的监管,压实资金主管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主体责任,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确保各项惠民政策有效执行;二是持续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落实,加强行政审批管理和各项惠企资金统筹分配,保障企业合法权益;三是强化部门联动,规范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各相关主管部门应做好扶贫项目资产后续运营指导工作,进一步加强扶贫资产管理,确保资产发挥预期效益。
(四)进一步强化重大工程项目管理,规范项目建设。一是
依法依规做实做全前期准备工作,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开展项目建设,合理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和方式,加强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避免项目虚假招投标、“边施工边设计”、项目预算编制不合理造成增加建设成本等问题;二是要建立一对一的内部负责制度和监督机制,明确管理人员各自权力和责任,促进各负其责、各担风险,形成上下一体联动的监督检查机制;三是及时做好造价结算及财务竣工决算,严格审查工程造价成果文件的完整性、充分性,提高结算审核质量。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